生鮮是指未經烹調、制作等深加工過程,只做必要保鮮和簡單整理上架而出售的初級產品,以及面包、熟食等現場加工品類的商品的統稱。生鮮商品有保質期短的特點,因而需要保鮮、冷藏、冷凍,同時在消費習慣上有很大的關聯性。目前生鮮商品主要有水果、蔬菜、肉品、水產、干貨及日配、熟食和糕點。在日常的生鮮產品消費中,水果蔬菜占了半壁江山。
生鮮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需品,在零售消費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尼爾森對亞太零售的研究,亞洲消費者食品賬單的百分之50以上花費在生鮮上。我國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生鮮消費市場空間廣闊。數據顯示,2012年之后我國生鮮市場交易額保持在百分之6.5左右的增速,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9萬億,同比增長百分之6.5。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周購買3次新鮮食品,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時,中國消費者每周購買多的是水果蔬菜類,平均每周4.48次;魚類水產頻率較低,每周約為2.39次。
生鮮市場供應商來源混雜,產品供應不穩定,加上供應鏈物流成本高昂,造成產品的采購成本居高不下,導致毛利率低下,在一般的大賣場中,生鮮品類作為高頻剛需主要起到聚客的作用,毛利率也較其他品類更低。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生鮮板塊的上市公司中,三江購物毛利率達百分之15.66,相比為高;永輝、華聯的毛利率分別為百分之13.54和百分之10.94。
生鮮產品因其保質期短、易損耗、易變質,對冷鏈物流設施和物流配送要求較高。由于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成熟的市場經驗,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在生鮮損耗率的控制上處于較為落后的地位。歐美國家通過對冷鏈物流技術和冷鏈配送技術的提高已經將生鮮產品的損耗率控制在百分之5的穩定水平。其他食品的損耗率也已經降到了百分之1以下。我國生鮮產品平均損耗率接近百分之20,大大提高了生鮮市場的成本。
我國農貿市場經營權早在政府、國資公司或街道,21世紀初各地開始推行農貿市場私有化,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的模式,通過公開招標或拍賣將經營權讓渡給企業、地產商以及個人。
私有制業主獲取經營權后以盈利為目的、按市場化方式經營,在商業地產逐年升漲的背景下,農貿市場租金不斷上漲,擠壓菜販個體戶的生存空間,形成供給擠出效應;現階段我國城鎮普遍存在菜市場規劃審批制度,傳統農貿市場占地面積大使其難以密集布點,供給存在政策性限制。同時,隨著“農改超”政策的推行,舊式農貿市場拆遷使得老舊小區失去相關配套設施,而新建農貿市場供給無法及時跟上,或由于租金相對更高、菜價更貴而形不成有效供給,進一步加劇了農貿市場供給的缺少。
由于生鮮經營難度較大,通常生鮮經營能力突出的大型市場未能形成與農貿市場同水平的有效生鮮供給;而大型市場往往覆蓋密度有限,加之實體零售近年來受電商沖擊遭遇“關店潮”,自2011年起國內連鎖零售企業旗下的大型市場數量顯著減少。由此,市場新渠道的生鮮供給不足以滿足居民需求,部分地區“買菜難、買菜貴、買菜遠”的民生問題仍較為突出。
在大眾基礎生鮮消費這個存量市場中,社區生鮮業態一方面通過滿足當下消費升級和便捷性的雙重需求,如同當年“農改超”一般“革了傳統農貿市場的命”;另一方面,經營優異的社區生鮮連鎖還能通過有競爭力的價格、更貼近社區的優勢,截流大型商超,搶占市場的市場份額。因此,在供需缺口和政策扶持,外加資本的助推下,社區生鮮或將成為線下生鮮渠道的第三方面。
上一條:零售行業關鍵詞,便利店的經營要點
下一條:中國生鮮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
返回列表 |
友情鏈接 :